证券要闻

薛云奎:小米目前的定价是高估还是低估?

长江商学院终身教授薛云奎今日发布文章认为,根据Wind数据计算,小米目前的市值为4,488亿港元(2018年7月21日),按当前1:0.86的汇率折算,人民币市值为3,860亿,这超过了美的(3,085亿)和格力(2,711亿)的市值。其静态市盈率分别为101倍(不含股权投资收益)和38倍(含股权投资收益)。从市盈率的角度来说,小米目前的定价仍有被高估的嫌疑。

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影响,小米集团2017年财报股东权益为-1,272.11亿。所以,我们无法根据原始的资产负债表来计算小米的股东权益回报率(ROE)。但是,如果把作为债务处理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调整为普通股股东权益,那么,公司账面股东权益为342亿。由此得到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为29.7%。

当然,也有人说小米的估值不能只看盈利和股东回报,还需要将小米着力打造的产业生态圈纳入估值范围。关于这一点,完全同意。不过,小米的产业生态究竟价值几何,很难利用公开数据加以评估,透过财报,我们可以提供部分可比数据作为参照。

根据小米2017年资产负债表,其代表产业生态的权益性投资余额17.11亿,其他长期投资188.57亿,二者合计205.68亿,占总资产898.7亿的22.89%。与之具有相同特点的苹果公司,2017年总资产不到3,700亿美元,同类股权投资已超过2,000亿美元。腾讯控股的权益性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投资等的权益性资产合计同样高达1,641.05亿,占总资产的39.60%。可以合理相信,苹果和腾讯的这些权益性投资同样与它们打造的产业生态有关,它们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中的估值水平,或许可以为小米估值所借鉴。

薛云奎认为,小米在本质上是一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成本领先或性价比最优公司。它在产品市场上强调以厚道的价格感动人心,在资本市场上又强调自己的互联网特性或高科技特性。前者是为了产品更加好卖,后者是为了资本市场能够给一个更高的估值,这种两面讨好的现实充分展现了小米杰出的营销才华。当然,至于这其中是否包含有泡沫的成分,也需要投资者三思。

作为一家追求性价比、追求效率领先的公司,小米2017年度销售收入增长迅猛,尤其是在海外的销售收入增速,高达250%。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或许这也是小米受市场追捧的根本原因。只不过,由于小米经营周期较短,未来增长是否能够保持上一年度的高速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不仅深深的打动了消费者的人心,也深深打动了各路投资人。在公司尚未开启资本市场大门之前,便已成功融资15.85亿美元,约合100亿人民币。这同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由此可以肯定的说:小米的确是一家不平凡的公司。

当然,决定公司股票价格长期趋势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单纯只是概念,而是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最简单地说就是公司销售与利润的增长。没有业务的增长和业绩的改善,任何资本市场上的故事都会最终破灭,只不过爬得越高摔得越疼而已。

小米“以厚道的价格持续提供最佳科技产品和服务”,既强调了价格的厚道,又强调了科技的领先,这当然是最理想的商业模式。但在逻辑上却又是自相矛盾,传统上没有人能够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

Dell曾经尝试把电脑做到既偏宜又好,但它最终只做到了偏宜,却并未持续做到最好。因为既偏宜又好,其实是“水”与“火”的关系,其中之分寸拿捏,至关重要。H&M、ZARA将低价与时尚相融合,是“水火既济”的成功典范。但用低价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我相信小米开创了历史先河。衷心希望小米能够借助于互联网科技的推动在这条路上修成正果,书写人类商业文明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