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要闻

从小小肉联厂做到全球老大!公司这样看待中美贸易摩擦……

 

坚守肉类食品生产加工行业三十余载,“双汇”品牌从河南省漯河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肉联厂起步,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形成了国内产能联动、国际资源共享的生产经营格局。

对于双汇人而言,专业专注是企业砥砺发展之本,食品安全更是品牌坚守维护的基石。“食品安全大于天”,不仅是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的口头禅,更是企业上下的集体认知。

在2013年成功并购国际行业巨头史密斯菲尔德后,双汇这几年形成了怎样的融合布局?面对当前仍在持续的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双汇作为产业链一环中的龙头企业,对疫情影响又有怎样的观点?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日前走进双汇发展,证券时报副总编辑高峰与马相杰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

专注才能专业

高峰:从最初的漯河肉联厂,到如今的万洲国际,双汇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猪肉食品企业的动力是什么?

采访:证券时报副总编辑高峰(图右)

嘉宾: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

马相杰:双汇发展三十多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我们总结了几个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一是专业专注。三十多年前万隆董事长当厂长时就提出,围绕农业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产业上下做文章。不盲目扩张,不盲目跨界。力争把产品做精,产业做专,企业做大。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不跨界,因为这个行业太大,我们目前做的还远远不够。

第二是资本的力量。从二十多年前引进外资开始,双汇逐步实现公司上市、资产重组、海外并购等一系列动作,借助外部资本的力量,起到企业扩大的作用。

第三是技术的力量,双汇一直比较看重技术的力量。多年前公司对于“双汇”二字的解读,就是“汇集世界高科技,汇集世界新工艺。”双汇的技术一直是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版本,目前国外引进的加工技术装备达5000多台,建立了国家级的技术中心。

第四是质量第一的文化,在双汇质量至上,品管人员有绝对权威。

第五,双汇有一个卓越的领导人,这是企业的共识。万隆董事长在行业有多年经验,远见卓识,坚韧不拔,专业专注。在他带领下,双汇打造出了一个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经营团队。

高峰:双汇历年来都是河南省内上市公司中高分红的典范,拥有充盈的现金流。但公司很少进行产业外延扩张,也不会像许多上市公司过多涉及地产。公司为什么会这样做?未来是否有进一步扩张和资本运作的规划?

马相杰:双汇的确不缺乏现金流,在全国范围看都被誉为“现金奶牛”。但尽管如此,双汇也绝对不会盲目跨界。公司盈利较为稳健,盈利水平也比较高。未来分红方面不敢承诺能分多少,但一定还会维持行业内的高分红比例。双汇也有地产项目,但不是为了跨界,而是过去老厂区进行改造,并不会发展为主业。

最近双汇有一个整体扩产方案,目的还是围绕主业发展,不涉及跨界。其中一是对于过去的老厂,在现有工业板块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自动化程度。第二是会做大物流业,和双汇原有产业形成配套。在资本运作方面,公司也会寻觅合适的时机。母公司万洲国际在欧洲、美国有并购计划,双汇发展也会考虑在国内寻求合作,但一定是同行扩张,不会是盲目跨行业收购。

力求稳健发展

高峰:公司2018年中期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5%,增幅远超前几年。请问推助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高速增长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马相杰:今年上半年双汇发展业绩增长比较大。上半年以来万隆董事长提出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同时也赶上上半年猪周期低谷,公司借力扩大了规模,降低了成本,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加强了终端市场整顿,初步显示出了效果,实现了较高利润增长,给市场提振了信心。

后期,我们还继续会沿着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力求业绩稳定、持续、健康增长,并不求业绩增速过快。一直高增长不太现实,保持一个良性的,较高速的增长是我们的目标。毕竟企业规模大,稳健发展才能长久。

高峰:目前双汇尚未启动电商业务,冷鲜肉等还是通过线下连锁门店方式销售。公司是否有考虑过线上布局?具体规划是怎样?

马相杰:这几年国内电商业务发展如火如荼,但是生鲜电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加上国内冷链发展不够健全,国内生鲜电商没有哪家是做的特别好的。当然下一步,有很多企业都在着力发展生鲜电商。双汇从2015年就已经开始尝试线上销售,目前也已经初步介入生鲜电商领域。目前的做法是在国内知名的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等做一些预包装产品。

接下来我们考虑分两步走,一是继续扩大平台销售范围,在更多的平台销售我们的产品。第二会在适当的时候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产品在网上渠道的销售。但是目前短期内公司的线上销售占比不会很大。因为毕竟国内冷链物流和终端冷链发展水平仍不高,我们要跟随冷链的发展来推进。过早过快的发展,和国内冷链设备不匹配的话,可能会对食品安全形成威胁。

中美协同发展

高峰:双汇2013年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后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对企业后续发展又将产生怎样影响?

马相杰:2013年双汇母公司以71亿美元,并购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是中国第一的肉类加工企业,并购了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公司,这也开创了当时中美最大的并购案,改变了世界猪肉行业的格局,提高了双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次并购对公司直接带来的效益是,公司可以发挥中美协同效应,运用美国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美国的技术水平确实比我们先进,在技术交流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后续公司将继续加强双方的技术交流,可以共同提高双方的技术水平,发挥强强联合效益。

同时,对于产品升级也将起到推动作用。欧美国家的产品水平比我国发展靠前一些,他们的肉类工业比我们发达,所以我们在美国引进了很多好的产品,满足国内越来越多元化的产品需求,提高中国双汇产品研发能力升级。

高峰:中美贸易摩擦对猪肉进口产生冲击,公司是否感受到了影响?

马相杰:因为双汇每年都从美国进口大量猪肉,中美贸易摩擦刚开始对公司形成了一定影响。不过后期公司及时做出调整,使得今年最终体现在报表中的影响并不明显。

今年中美贸易产生摩擦,但偏偏今年中国生猪行业正处在猪周期低谷,在一定月份,中国成本比美国还要低一些,所以我们中国双汇也适时扩大了产能,降低了成本,对当期成本没有形成明显影响。此外,双汇拥有全球资源优势,业务不仅在美国,包括欧洲、南美,也有很多猪肉资源,所以我们第一时间也调整了采购区域,由过去主要从美国进口,调整为从其他几个生猪养殖行业较发达的国家进口,弥补了美国进口不足的影响。

食品安全大于天

高峰:郑州双汇是河南省的一处非洲猪瘟疫病区。目前该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是否产生影响?企业规避疫情的扩散蔓延的举措是什么?

马相杰:8月16日郑州双汇出现输入性的非洲猪瘟疫情,是一个生猪贩运商从东北拉来的猪,在送到郑州双汇时被检测发现疫情,后报官方动检,最终确诊。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我们立即停产进行消毒,采取了一系列控制疫情的措施,当日成立了疫情防控控制中心,根据农业部相关规定进行停产,对相关生猪进行扑杀、处理、消毒。

为防止疫病在全国其他工厂产生,双汇也做了很多措施,比如加强装车预检,在生猪准备运往双汇工厂前就做好防范,确保没有疫情,此外到工厂后,品管的检验进一步加强,进工厂前三公里以外就要监测,问题猪不能到工厂去。同时,根据国家指定的限调区,调整采购区域。猪产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去销售。

影响方面,本次疫情对郑州工厂影响较大。郑州工厂是全国最大的屠宰厂,一个月的净利润达5000多万元。加上工厂此次消灭疫情的损失,本次疫情影响损失超过1个亿。但好在目前双汇出现疫情只有郑州工厂,我们已经把郑州厂的订单转移到相关其他工厂生产,对市场供应方面没有形成影响,起到了缓冲作用。但是现在随着疫情点越来越多,限调区也越来越多,对我们的整体经营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本次猪瘟对全国屠宰企业都有很大影响,双汇规模大,影响还相对小一些。

高峰:可否介绍一下目前双汇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领先于同业的一些做法和举措?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有怎样的理解?

马相杰:双汇发展几十年,是靠质量取胜,靠质量发展壮大的。在双汇,品管有绝对权威。质量至上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中有一条,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我们的准则是铁腕抓质量,铁心保安全。在质量控制方面,公司也舍得投入,仅监测设备就有3000多台,都是全球最先进的,投资超过一个亿。通过先进的监测仪器,对质量管理提供硬件保障。在品管方面,工厂自有品管人员就有900多人,加上官方动检300人,整个双汇专职做品管的人员就有1200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所有工厂、所有生产环节的全覆盖,每个环节都有质量监管。

此外,公司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机构也组织健全。集团层面建立有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为整个集团的食品安全做统筹规划。每个工厂也有以厂长为首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这个机构也为食品安全提供了管理上的保障。多个方面确保双汇食品安全形成了一道一道防火墙。我们有个文化叫,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双汇品牌形象和信誉高于一切。内部提出,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双汇品牌,要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障食品安全。

猪周期受影响不大

高峰:生猪价格的波动对双汇影响是否明显?公司如何缓解周期性波动对企业的冲击?

马相杰:中国猪价很特别。因为国内生猪散养比例比较高,所以猪周期十分明显,一般40个月为一周期。猪周期过去对双汇的影响比较明显,但这几年影响在逐步减弱。我们有自己的优势,缓解猪周期大体通过三个途径。

一是发挥国内布局优势。双汇在全国有19家屠宰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中国区域很大,猪价价差也明显,我们会在低价区扩大产能,高价区缩减产能,平抑全国的平均价,一般的个体企业做不到。

二是在全国设置了2000多个观测点,对基层养殖数据掌握比较准确,基本能相对精准的判断猪价走势。这样我们在低价时会搞一些储备,扩大产能,高价时会适当限制产能,这样也能缩减成本。

三是有全球资源优势,如果国内猪价过高,我们会引进国外生猪资源,缓冲国内高猪价带来的影响。这三大优势都是国内一般猪肉加工企业不具备的,我们把优势发挥好的话,猪周期的影响也大大减弱。

高峰:发生非洲猪瘟以后,对国内生猪行业将形成怎样的影响?猪周期是否会形成改变?

马相杰:发生非洲猪瘟以后,很多行业内外的人士都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在我看来,猪价永远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过去我国猪周期明显的原因,是因为散养户占比大。猪价高企时,大家一哄而上都养猪,养得多了猪价自然下跌,而猪价跌后,这些散户又都一哄而散不养猪,价格也就涨起来了。

但这几年,散养户集中退出,大企业、集约化养殖厂越来越多,所以猪周期慢慢淡化。非洲猪瘟疫情短期内会影响猪价,一部分小型养殖企业由于担心疫情蔓延,恐慌性集中出栏,导致猪价短期下降。很多人认为非洲猪瘟后养殖户不敢养猪了,但其实疫病从全球来看,发生的频率和种类很多,猪不得这个病也会得那个病,不能因为猪得了一场病以后都不养猪了。散户很难明白这一点,但大的养殖户还是看得很透的。

从长远看,猪价的影响因素是供求关系,而目前国内规模化猪场占比达到70%-80%,规模化猪场相对比较理性。所以我们分析规模化猪场不会因为疫情,改变自己养猪的布局,甚至有些规模猪场会借此机会扩大规模。表面看来因为疫情一些散户会退出,但很多规模企业会借机扩张,对冲散户退出造成的猪源不足问题。

这样看来,疫病对于后期国内生猪市场是没有影响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期价格,长期来看不会影响猪周期。而且非洲猪瘟影响时间不会很长,我们相信政府对疫情的控制力,也相信大型养殖企业的判断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际上本轮猪周期的低谷已经提前结束了。今年3至5月份猪肉价格已经是低谷,6月份生猪价格已经开始上涨,8月份才发生了非洲猪瘟。这个猪瘟对于猪周期的提前没有任何意义。猪价的高低,只与供求关系有关。非洲猪瘟目前影响只是扑杀了3万头猪,而我国年产7亿头猪,3万头在其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猪瘟对供求关系没有影响,对猪周期也没有影响。

戳这里,下载e公司APP锁定上市公司实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