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动态

破解跨省就医难题:引入互联网技术并提高医生待遇

记者 王佳昕 北京报道

在北京的大医院里,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方言,因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不在少数。

不远千里,只为找好医院好医生看病,这种现象很常见。对异地就医的患者来说,花费更多的医疗成本不说,还要花更多的交通、住宿、护工等非医疗成本。

为什么患者要选择背负这样的成本跨省就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跨省就医的背后,是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患者为了追求优质的医疗资源不得不远赴他乡。

当然,不排除一些患者存在不理智的就医观念,小手术也要到北京做的情况依旧存在。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便捷的交通、异地就医结算的惠民措施等,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一起,助推了患者的跨省流动。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解决跨省就医问题,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助力。而若想提升基层医院医生的水平,提高医生的待遇、允许开放社会办医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异地就医患者来自哪里?

异地就医患者都来自哪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患者流出最多的省份为安徽。

这让人意外,患者流出最多的地区不是某个位置偏远、经济落后的省份,而是经济增速较快、经济总量位于全国中上游的安徽。

从地理位置上看,安徽靠近经济及医疗资源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安徽部分城市到达南京比到达省会合肥还要便捷,到达上海也同样方便。《报告》显示,与2015年比较,2016年安徽常住居民去往上海就医的比例上升了33.96%。另外,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医保的直接结算,使患者不再为异地报销医药费而跑腿。

“医保异地结算、跨省份的实时结算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助长患者异地就医的趋势。”国家卫健委医疗质量处副处长马旭东说。

同时,安徽省自身的医疗资源分布相对其他省份来讲,处于弱势。加之安徽省拥有6000多万的数量较为庞大的常住人口,使得安徽成为患者流出最多的省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将2016年各省份的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进行排名(不包含港澳台数据)后发现,安徽省的前两项指标均为全国倒数第四,第三项指标为全国倒数第六,且三项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对于西南地区的患者而言,四川是他们最优的求医地。

四川是患者流入前五名的省份之一,也是患者流入前五省份中唯一一个处于中西部地区的省份。从诸如椎板切除术或脊柱融合相关手术等重点手术/操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四川省的手术量也位于前列。

其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表现突出,在上海复旦大学《2016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协和医院。在心血管病、肿瘤学等专科排名前十榜单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位列其中。

《报告》显示,四川三级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95%以上为四川省本地患者,异地患者更多来自云南、重庆、甘肃、西藏、贵州等地。可见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西南地区来说,四川成为他们跨省就医的最优选择。

马旭东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资源相对缺乏地区的支持。另外,精准指导各个省份围绕本地流出患者较多的专科,加强建设。比如A地流出的肿瘤患者多,下一步就加强当地肿瘤专科的建设。同时做好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等,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跨省。

提高基层医生待遇

尽管北京、上海具备了优质的医疗资源,但大量患者的聚集,医疗服务仍然供不应求。从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这一指标来看,上海和北京不再领先,而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不包含港澳台数据)。

医生的工作也呈超负荷状态。北京市一位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基本上医生的日常门诊量达80名患者左右,工作量较大。此外,还有医生承担着教学、科研、培训等任务,工作强度偏大。

如何解决跨省就医问题,让患者少跑腿少花钱?

“互联网+”是一大解决问题的办法。好大夫在线CEO王航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改善偏远地区的医疗问题,只有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专家的能力输送过去。

“国家级大专家到偏远地区长期帮助是不可能的,就算搬过来,在这边见到的病例少,水平也会下降。这是一个悖论问题,又想让他们去帮助偏远地区,又没有合适的方法去帮助,因此只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王航说。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看来,远程影像、远程病例、远程医疗的咨询会诊,都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蔡江南表示,若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上要提高基层,即一级和二级医院的医生水平。如果允许开放社会办医,更多推广医生的诊所,也能提高基层医生工作的积极性。

“需要多管齐下,通过医联体建设,鼓励社会办医、民营医疗、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医生的补偿机制改革、就业体制的改革、多点执业的改革,方能解决这一问题。”蔡江南说。

卫生领域专家、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认为,医生需要的是一个公平和可施展技术的平台,医生需要解放。解决办法在于公平支付、破坝放水和技术松绑。

廖新波表示,要阻断所有虹吸现象,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的规模,鼓励小诊所、小医院和门诊解决问题。同时,发展建立第三方服务平台,只要有技术认定的人掌握这项技术,就可以在技术认定的机构开展这项技术,不是凭医院的等级许可。另外,鼓励医生走向科研,而不是以科研作为“敲门砖”,弱化职称,注重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