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动态

终端用药市场变化 零售药店投资炙手可热

随着民健康需求提升、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及各项新医改政策的陆续落地,我国终端用药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伴随着市场的变化,医药大健康领域的投资路线也逐渐清晰。

8月12日到16日,在中康资讯主办的2018西普会上。中康资讯总裁吴瀚表示,中国健康产业已进入“无人区”,他指出“无人区”,是指一种“既无纵向历史参照、也无横向模式对标”的全新产业环境。中康资讯数据显示,在内部需求,外部改革的双重作用下,终端用药市场将呈现几个大的变化。

其中,由于药品零差率的全面实施和医保价格谈判的影响,药品价格将面临着下行的压力。2017年,整个中国药品市场(不含零售药材)总规模达1.58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6.0%。五年复合增长率7.5%,城市基层和零售药店增长略快于大医院。预计2018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达1.71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8.3%,增速回升。

另外,慢性病用药向基层和零售渠道转移。数据显示,2015-2017年,慢性病用药在等级医院中的份额逐渐下降,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规模和份额不断上升,其中零售药店慢性病用药增速超过10%。

对于百姓最关心的抗肿瘤药物,尽管被列入医保目录后相关药物会面临降价的压力,但患者的需求和医保报销的政策将使相关药物的使用人群进一步扩大,使用量进一步攀升。以蛋白激酶抑制剂和单抗等新型抗肿瘤药物为例,等级医院2014-2018E的平均增长率在17-18%之间。

此外,由于受医保控费、招标采购限价、招标过程漫长等因素影响,一些新特药选择率先在零售药店端上市,已上市的高价药如抗肿瘤药也开始向零售药店端转移。2014-2018E零售药店的平均增长高达40%-42%,其中零售药店蛋白激酶抑制剂2017年的规模已达等级医院的25.8%,预计18年将超过30%。零售药店,尤其是新兴的DTP药房将成为上市新药和新型抗肿瘤药物等高价药物的重要渠道。

资本向来逐利,在医药分开、处方外流等政策的刺激下,零售药店成了资本炙手可热的投资标的。目前,在药品零售领域,进入的主要资本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业内资本。今年以来,包括重庆、天津等地出台了有关处方外流的政策文件。例如,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零售药店试行凭电子处方销售处方药的通知》。通知指出,零售药店根据自身药品经营需要,可以凭纸质处方销售处方药,也可以依托信息化条件试行凭电子处方销售处方药。

根据商务部6月22日发布的《2017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十三五”期间,医保控费、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药占比限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新医改政策陆续实施,间接推动了医疗机构处方外配进程;部分区域积极探索医院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和药店零售信息共享,开展了门诊特病、慢病定点药店医保结算试点,直接推动患者向零售药店流动。

在此背景下,A股四大药店开启“疯狂并购”模式,根据四家公司2017年年报,四家公司门店数量均有增加。其中,一心堂新增药店最多,多达1110家,其中新开门店662家,收购门店448家;紧接着是老百姓,新增药店657家,其中新开门店339家,收购门店318家。

第二类是上游资本,以制药企业为主要出资方,例如白云山战略入股一心堂。

第三类金融资本,以各种投融资机构为代表。Wind数据显示,2014年健康产业仅有140家企业进行PE-VC融资,融资规模为159亿元;而到了2017年,进行融资的健康企业就达到了247家,融资规模为380亿元,融资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4%。

第四类是跨界资本,以涉医涉药的互联网企业为代表。

从行业数据来看,连锁药房规模扩张的成本和难度逐年加大,体现在行业平均单店投资额从 2014 年的 40.8 万元上 升至 2017 年的 43.7 万元,而同店增长率从 15.34%下降至 12.25%,平均新店盈利周期 从 13.1 月上升至 14.4 月。

中信证券也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连锁化率逐年提升竞争日趋平衡化,以及人力 和房租等成本的上升,连锁扩张的难度逐年加大,未来的竞争更依赖于优秀的门店布局及精细化的门店管理。

即使是成本逐年增高,医药零售领域的并购仍未减速,整个行业正往高度集中的趋势发展。食药监总局统计显示,2012-2017年间,零售单体药店锐减近5万家,零售连锁门店增长至22万家。

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在2018西普会上表示,医药零售行业对标国外体量太小,行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才刚刚开始,外来资本的介入会倒逼医药零售行业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张骞爻)